【文青之養成】
弟:你看書?
我:對。
弟:妳竟然在讀宋詞。
我:有什麼問題嗎?
弟:沒想到妳跟我一樣是文青。
我: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秋高氣爽好登高,周日一早出門健行,來到滿山芒草的陽明山,走一圈懷舊的魚路古道。在白茫茫芒草小徑裡,聞到淡淡的硫磺味,那是郁永河裨海紀遊中提到的草山硫穴。
下山趕在午巿收攤前買菜,因為貪小便宜三顆出清大白菜,我花了一個下午剁肉燉獅子頭。獅子頭工序繁複、頗費時間,我手上工作著,腦子裡發散思考到千年前的隋朝,在煎煮炒炸各項技術尚未完備、醬料尚無法與現代媲美的年代裡,滋味如何?已不可考。但我花了時間剁細和手工攪打的大肉丸,和新鮮大白菜燉上二小時,滋味鮮美,讓兩個小孩競相搶食。
因為古道、硫磺、因為獅子頭,讓一個平常周日裡的例行健身、家務煮食,充滿了歷史感與文學味,在這個綿長餘韻中,讓我決定晚上好好讀上幾篇宋詞。為此,弟弟和我有了以上對話。
聽完弟弟的話,我在心裡默默給了一個白眼。
想想是誰帶他循著郁永河足跡四處踏查?讓他吃個不停的獅子頭又怎麼來的?文青是在耳濡目染與實踐中,不斷形塑,變成文青的!
我跟弟弟說:是你跟你媽一樣,不是你媽跟你一樣,文青養成的順序不要搞錯了,好嗎?
(我外公是文青,我爸也是文青,不同年代的文青。兒時跟外公練書法、看外公寫詩,後來讀著爸爸的藏書思想啟蒙。文青代代相傳啊~)
*在隋朝時葵花斬肉是現在的獅子頭,而袁枚《隨園食單》中提到的八寶肉圓、空心肉圓和楊公圓也都是肉丸子,前二者用蒸的,後者燉湯,都可視之為獅子頭。我無聊去翻《清稗類鈔》飲食類記載的獅子頭作法,這次就參考這個做的。(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,可以查詢到以上書籍內容,有興趣食譜可上去查看。)
*圖:俯瞰擎天崗。秋日的山野有種蕭瑟但大器的美。